引言
每天滑影片、打電動,本來以為這些都是放鬆的行為,理應能在之後恢復精神。
但實際上,天天這樣的生活卻讓我覺得空虛又疲累。
這讓我開始疑惑:理論上我並沒有做什麼高消耗的事情,可是精神不振的狀態實在不太正常。
番茄鐘裡的困惑
回想起之前眼睛疲勞的時候,我為了護眼而使用番茄鐘學習。
一開始我的目的很明確,每次休息時間就是望遠或是躺下來休息一下,效果確實不錯。
但隨著使用次數增加,我漸漸想要在休息時找一些「娛樂」來填補。
於是我開始利用長一點的休息時間看影片、聽音樂或玩遊戲。
慢慢地,我感覺效率變差,甚至覺得番茄鐘很麻煩:學習變得更累(有時狀態正好,卻被強制休息),玩樂也不覺得放鬆,反而因為只有 20 分鐘,讓我玩得很焦慮。
娛樂:另一種專注
仔細想想,也許娛樂並不等於放鬆。
娛樂跟學習一樣,其實都是需要專注的行為。
而番茄鐘的設計,是為了管理專注,之後才安排休息。
真正的「休息」應該是身心的放鬆,是一種從專注狀態中恢復的過程。
當我嘗試把大腦放空,什麼都不想,去散步、去公園走走、或是隨便逛逛書店時,明顯比看影片或打電動更有放鬆的感覺。
雖然這些活動會消耗體力,但相比之下,娛樂與學習消耗的其實是「精神力」。
重新定義娛樂與放鬆
因此,我覺得可以重新檢視娛樂的定義。
娛樂並不是在學習疲勞後讓自己恢復的方式,而是一種同樣需要投入精神力的行為。
當精神力已經不足時,還硬去消耗,只會讓娛樂失去意義,甚至出現類似「電子陽痿」的狀況。
這就像手機電量快沒了,卻還在開著高耗電的 APP。
相對的,放鬆或休息則該被重新定義。
它應該是一種讓身心完全打開、任其漂浮的狀態。
當精神力不足時,做一些低精神消耗、低體力消耗的事也不錯,像是整理環境、隨意走走,不帶目的、不帶意識。
學習與娛樂的模糊界線
既然學習與娛樂都需要專注,那它們的差別在哪裡呢?
我認為,這取決於「興趣」。
不管需要多少專注力,只要有興趣,它就是娛樂;
如果缺乏興趣,那往往就被歸類為學習。
例如一款遊戲,如果出於興趣,那就是單純「好玩就玩」;
但若以「學習」的心態進行,就會變成「要達成什麼目標、做到什麼程度」。
再像是一個電影 IP,帶著興趣去看,就是放空自己、盡情享受帶來的震撼;
但若以「學習」的心態,往往會變成分析細節、研究背景、補完世界觀。
當然,兩者的界線並不明確,大多取決於個人主觀感受。
放鬆:精神力的真正補給
既然凡是有目的的行為都需要專注,那麼有些所謂的「放鬆行為」其實也帶有目的。
像是去超市補貨、去書店買書、甚至「去公園放鬆」。
一旦帶上目的,我覺得這就不是真正的放鬆,因為大腦沒有真正放空,精神力也不會被恢復。
某些放鬆方式,可以理解成「用少量體力的消耗,換來精神力的補充」。
如果體力也不支,那還是單純躺下休息最好。
或許,真正的休息並不是找一件輕鬆的事去做,而是允許自己什麼都不做。
總結
學習讓人進步,娛樂讓人興奮,而真正的放鬆,才能讓人恢復。
生活不該只有追逐與刺激。
也許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娛樂,而是學會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