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飄零的學習感
為了讓自己的英文程度能稍微提升,我在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會盡量使用英文,例如遊戲或日常的應用軟體。可是每次使用時,總會有一種沒有真正掌握到什麼的感覺,彷彿整段經歷都是飄浮不定的,甚至好像自己根本沒經歷過。
仔細想想,這或許是從「翻譯」到「融入」之間的落差。當母語中文介入時,這段經歷會被牢牢地繫在我的語言與思維裡;但在完全非母語的環境下,這段經歷卻無法與母語產生連結。而我平常又是依靠母語思考,自然就忽視了非母語的思考過程。
類比:控制的執行感
就我實際的體驗來說,在完全英文的遊戲環境裡,我常常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就算是最簡單的單字也一樣。但如果是和朋友一起連線遊玩,並用中文溝通,感覺又完全不同。那種狀態像是重新切回翻譯模式,讓我瞬間輕鬆了許多,從一片慌亂中轉為多少有點掌握感。
這也讓我聯想到在東京的生活。即使用日文對話,心裡卻常常沒有什麼實感,總覺得自己像是在執行預先設定好的指令,而不是在「活著」。也因此,我甚至喜歡上聽中文歌,因為只有那樣,在街頭閒逛時才會覺得自己還真實地存在。
矛盾:理論最優與現實退縮
不過話說回來,這樣的狀態不就是語言學習所推崇的「完全脫離母語思考」的理想環境嗎?當我全身心沉浸在英文遊戲裡,沒有任何中文干擾,理論上應該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吧?畢竟,這幾乎就等於所謂的 Thinking in English。
然而,實際感受卻完全相反。當遇到一個不認識的單字時,我立刻會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不會。這種感覺會自然地引發退縮,讓我乾脆什麼都不做。結果是,我覺得自己的英文程度完全沒有進步,甚至反而更加沒有自信。
反思:完美奇點的幻覺
回顧我的學習歷程,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一直沒有真正「學習」過。更多時候,我只是在依靠直覺與經驗判斷。在遊戲或日常生活中,能取得的資訊並不只有語言,還有動作、提示、環境等線索。也許我只是靠這些訊號來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於是給了自己「聽懂了」的錯覺,但語言本身卻成了被忽略的部分,所以說到底並沒有真正學到語言。
那麼,我以前的學習方式(不只語言)又是如何呢?似乎總是要等到一個「完美的時機」再投入。除非一切條件都很「完美」,否則我就會主觀認為這樣的努力毫無意義。這大概就像是那句話——「收藏從未停止,學習從未開始。」
這種心態不只體現在感受上,也表現在對環境與教材的要求。幾乎就像「廣度優先演算法」,在每一個階段都想要達到某種「最優」才肯繼續。否則就會覺得完全沒有意義,就算勉強自己去做,結果也只是無果。
生活:理性與感性的錯位
這又讓我想起生活方式。對於某些不順心的事情(不管是事件還是物品),短期與長期往往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心態。短期內它會擾亂心情,但從長期來看,好像根本不那麼重要。
就像有些物品,長遠看或許會有用,但眼下完全用不上。只是因為「未來可能需要」就讓自己一直處在不舒服的狀態,最後的結果卻是根本沒派上用場。
整理東西也是同樣的情況。理性上覺得整理會更好,感性上卻提不起勁,或者總想等到一個「完美的時機」再整理。於是,在這個「完美時機」到來之前,每次想到這件事都會覺得煩躁。
結論:貌似沒有「正解」
那麼,有沒有一個答案能讓學習或生活變得高效呢?
我想……大概是沒有的吧。生活中充滿了理性決策與感性決策。也許我打算在某段時間內提升某項能力,但由於未來不可預測,加上情緒狀態不同,每一次執行計畫時的結果,都可能超出或低於預期。
不過,這並不代表毫無技巧可循。既然新的資訊可能隨時推翻原本的計畫,那麼也許可以嘗試換個角度來約束自己:放棄某個面向,卻在另一個面向補足。比如固定時間,讓學習量浮動;或者設定最少的學習量,再讓時間浮動。
引申:目的性與新鮮感
說到這裡,我忽然又有個想法。只要一件事情帶有「目的性」,在感性上就會變得難以持續。就算是娛樂,像玩遊戲也是。當我帶著「為了釋放壓力」的目的去玩時,腦子裡反而一直在想:「我有沒有真的放鬆下來?」這種意識本身就成了一種壓力。結果不但沒有舒壓,反而越玩越累,甚至出現類似「電子陽痿」的感覺。
所以有人提出「多培養一些興趣比較好」。這的確是個不錯的方法。因為在不同情境下,可以選擇不同的釋壓方式(以興趣為前提),就能避免過度依賴單一手段。
不過,或許本質其實更簡單:就是因為「新鮮感」吧。新事物會帶來新鮮的能量。
結語:「不可控」的未來
那麼,這篇文章到底寫了什麼呢?老實說,我也不確定。也許只是我混亂思緒下的產物罷了。
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答案——接受生活的「不可控」。我總妄想用理性架構一切,但似乎……任何理性都無法解釋全部。
就像「狀態—行為理論」所說,只有在掌握所有變數的情況下,才能百分之百預測結果。但我們怎麼可能獲得生活中的「所有變數」呢?
也許,無法完全掌握變數,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個變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