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飘零的学习感
因想着是否可以提升一定的英文水平,所以一般不是很重要的东西我尽量使用英文,比如说游戏或者日常使用的应用软件,但是每次使用都是一种没有任何掌握的感觉,或者说有种很飘零的感觉,仿佛我没有经历过这些东西
我深入思考,这貌似是从翻译到融入的感觉,当有母语的中文介入的时候,这段学习或经历与母语有了链接,但是完全非母语环境下,这段经历是与母语没有链接的,但我平时使用母语思考,也就自然忽视了非母语思考过程
类比:控制的执行感
不过以我的实际经历来看,在游戏中完全英文的环境下,我有了一种什么都不懂的感觉,哪怕是再简单的词汇,而假如是和朋友一起语言联机游玩,使用母语进行沟通,貌似又切换成翻译的感觉,使我瞬间觉得轻松了不少,从完全不懂的慌乱到有一定的掌握感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在东京的生活,也是一种明明我用着日语进行对话,但是心里却总是没什么感觉,一直有一种我是在执行什么预定的指令,而不是在活着,甚至因此我都喜欢上了听中文歌,这样在闲逛的时候才能有我还在活着的感觉
矛盾:理论最优与现实退宿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不就是一种语言学习公认的完全脱离母语的思考的理想环境吗,当我完全沉溺于英文游戏时候,没有任何母语的干扰,理论上是最优的学习不是吗,毕竟相当于处于类似 “Thinking in English” 里
可是这种无法掌握感,却让我在面临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就会产生我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到,什么都不会的感觉,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退缩,就这样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的状态,其实我觉得自己的英文水平完全没任何进步,甚至觉得反而更没自信了
反思:完美奇点的幻觉
我开始回顾我的学习经历,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貌似没有在学习的感觉,或者说一直都是靠直觉经验去判断,无论是游戏还是日常生活,可以获取的信息不只语言,还有动作,指引等其他信息,也许我只是在靠着这些信息,来思考我下一步应该干什么,这种方式给我一种我听懂了目标语言,但实际上语言却成为了被忽略的信息,所以其实也就没做到语言学习
所以我之前是如何学习 (不只语言) 的呢,貌似是一直想着等到一个“完美”的时机再投入,有一种我一定要等到一切都是“完美”的才能开心,不然就主观认为投入是完全没有任何效果的,这可能就类似于“收藏从未停止,学习从未开始”的感觉
这不仅体现在我自己的心情感受上,还有类似对环境的要求,对学习材料的要求,类似“广度优先算法”几乎每个阶段都要达到“最优”才能真正开始,不然的话就是“完全无意义”,就算强制自己去做也是无果
生活:理性与感性的错位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生活方式,对于某件不顺心的事物 (事情、物品等) 可能有短期与长期截然不同的心态,短期内因为该事物所扰心,但可能一想到长期下来,貌似都不是特别重要
这就好比,一件物品从长期来看可能之后有用,但是当下可能是完全没用的,为了未来可能有用而一直让自己处于“不舒适”的状态,但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这件物品根本没被用上
还有整理的错位,理性觉得整理下会更好,感性却不想整理,或者寻找一个“完美点”再整理,这可能造就一种在等到“完美点”来临前每次想到都是心烦
结论:貌似没有“正解”
所以有没有答案去高效学习或生活呢…
我想…应该是没有的,因为生活充满了理性的决策与感性的决策,可能想着我应该或想要在某个时期提升自己某项能力,可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料性,因感受的不同而使得每次执行计划的时候可能会有超出预期与低于预期的结果
但我觉得,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一定的小技巧吧,因为信息不同,可能会瞬间推翻自己原先的计划,那也许可以试着从不同角度约束自己,放弃一个维度,但是使用另一个维度弥补。比如固定时间,使用量来弥补,或者设置最少学习量,使用时间来弥补
引申:目的性与新鲜感
说到这里,其实我突然想引申一下,我倒是觉得,只要一件事情拥有了目的性,那么这件事情在感性上就会变成难以维持的事情,就算是娱乐比如玩游戏也是,感觉自己压力很大,以释放压力的目的去游玩,本身就有一种时刻在想着自己压力有没有释放的感觉,从而无形产生了压力,导致可能越玩越累,进而出现像是“电子阳痿”的感觉
因此有人提出了“爱好多一点比较好”,这确实是不错的解决方法,因不同的情况而选择不同的释放压力 (感兴趣为前提) 手段应该是可以避免单独依赖的
或者其实本质是什么呢,因新事物而产生的新奇感吧
结语:“不可控”的未来
所以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呢,我也不知道,可能只是在我混乱下的产物吧
也是一种,接受生活的“不可控”才是正确的吧,我妄图用理性架构一切,但是貌似…任何理性都无法解释全部
虽然正如“状态行为理论”一样,只有获取全部变量,才能知道 100% 可能性的结果,不过我们如何获取全部的“变量”呢
或许无法获取全部变量,本身就是生活的变量吧